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周末。漯河市郊一家农业生态园内游人如织。苏博指着自己黝黑的脸庞笑说:“又被晒黑了不少……”
1992年出生的苏博,是独生子,也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。他当年考入南开大学后,通过勤工俭学,半年后就不再向家里要钱,毕业时口袋里还有十多万元。
要么出国,要么考公务员,这是同学们的选择。学公共管理的苏博却想搞农业。
苏博的舅舅是一名与花木园艺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民,每逢假期,苏博跟着舅舅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,渐渐对农业产生了兴趣。后来,他又在学校旁听了一位教授的现代农业课,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。
大学毕业,苏博说服了家人,放弃出国深造,把供他出国的钱用来创业。
说着容易做着难。农业怎么搞?资金哪里筹?技术怎么办?这一切对于刚出校门的苏博都是陌生的。
机缘巧合。一次偶然,他见到了漯河市西城区主要领导。当时的西城区经济开发刚起步,忐忑的苏博说出了自己要承包土地搞高效农业的想法,这位领导看着眼前的毛头小伙说了三句话:想好了?种啥?资金能支撑吗?
苏博的回答掷地有声:想好了!种漯河没有的,对准我们的父辈,让他们吃到放心食材!资金能支撑!
话简单,运作起来却不易——没有创业资金,得向银行贷款。父母把房子、车子抵押上还不够,就向亲朋好友借。2013年10月,占地千余亩的农业生态园破土动工。“我的第一桶金是种美国向日葵。我清楚记得2014年7月8日,18亩向日葵仅一下午就被采摘一空,净赚6万多元!开心呐!”
可当年秋天他就笑不出来了。向日葵收获后,苏博又种了30亩有机萝卜。几万公斤萝卜还在地里,忽然下起的霜让萝卜糠了至少两万公斤。“眼睁睁看着为了卖萝卜,苏博开着三轮小货车一个村镇、一个菜市场地推销……又渴又累跑了一天,一车萝卜才卖一百多块,油钱都不够。
美丽的梦想遭遇了残酷的现实。晚上回到家,关上房门躺在床上,苏博蒙上被子悄悄地哭了。
他也种葡萄,但盛果期又遇到阴雨天和病虫害,很多葡萄烂在地里……葡萄熟了,销路又成了问题。
苏博的妈妈说,有天晚上打电话,觉得他声音不对,问清方位赶过去,发现卖葡萄的苏博中暑了。苏博一把抱住她,呜呜地哭了……
“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,我都会坚持搞有机农业。”苏博说,曾有一个客户把他的葡萄拿回去做农药残留检测,结果证明他没有虚夸。苏博说,“创业是个辛苦过程,你必须像个超人那样,付出十二分的勤奋和努力。”
实践让苏博意识到,自己虽然喜欢农业,但并不真正了解农业。想清楚了这一点,他着手组建了一个由专家、技术员和农大学生组成的技术团队。在指导园区农业种植的同时,也对附近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……
苏博说,园区里的员工大都是周边农民,其中还有不少是留守老人和妇女,“要让农民愿意来,愿意接受,愿意改变,然后一起为梦想努力……”
在和农民一起劳动中,他和他的技术团队又发起成立了有机农业种植协会和专业合作社,聘请专家进行有机农业栽培、病虫害防治等培训,仅去年一年,周边18个村就有2000多个农民接受了培训。程庄村农民程志强说:“成为合作社成员后,我按协议种植了100亩葡萄,他们提供技术帮助管理,负责回收葡萄,去年我光种葡萄就增收了5万多元。”
为了推销产品,苏博没少和销售人员一起游乡叫卖;因为没时间陪伴,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前不久和他分了手……
烈日炎炎,苏博和几个农民工在园区内忙碌着。此时,他的同班同学有的在大城市,有的在国外,“他们过得都挺轻松惬意的,不是聚会,就是到各地游玩。不过我一般不去看微信朋友圈,也很少和他们联系,我没时间……”苏博说,他的同学都觉得他太辛苦了,但他并不这样认为。“选择不同,经历的过程自然也不一样。”
成绩换来了荣誉,他获得了“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”,成为“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”……苏博说,对于创业者,能力大小是其次,关键是自信心一定不能被击垮。
“其实我做农业的最初梦想,是想让母亲吃到放心食品,并让她老了有一个娱乐的地方。但通过和农民一起劳动、一起打拼,我觉得我现在还有一份社会责任在肩上。”